- 城北:民俗社火闹新春
- 陶小堡村社火队巡游现场。 西海全媒体记者 燕卓 文/图 2月6日上午,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南村、陶北村锣鼓喧天、人头攒动,陶小堡社火队队员身着盛装巡游,为村民...
前文讲过,唐文宗李昂的独子李永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,因为各种集团政治的斗争原因,遭到了以杨嗣复为代表的牛党官员的构陷,最终在政治斗争中暴毙而亡,给唐朝的皇位传承带来了危机。按照史书记载,李永是当时活着的唯一的唐文宗李昂的亲生儿子。他死后皇太子之为悬空,唐朝未来的继承人陷入了难产的境地。由于没有亲生子,所以唐文宗李昂的皇太子便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。按照封建王朝的礼法制度,当皇帝没有儿子时,与皇帝血缘最近的皇族宗亲子弟便成为了优先选为皇太子的候选人。
按照这个规则,与唐文宗李昂血缘最近的应该是他的弟弟安王李溶。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当杨贤妃提出这个人选的时候,却遭到了以宰相李钰为代表的朝廷大臣的反对。唐文宗李昂也不同意册立安王李溶为皇太弟,而是提出册立唐敬宗李湛最小的儿子陈王李成美为新的皇太子。从唐朝的礼法制度上看,以李成美为皇太子是完全不符合制度的。李成美是唐敬宗李湛最小的儿子,与唐文宗李昂的血缘隔了一层,而且上面还有几个哥哥。这种安排既不符合血缘最亲的原则,也不符合无嫡立长的原则,完全是对礼法制度的破坏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让人意外的是,就是这样充满了非议的皇太子选拔过程,居然得到了唐文宗李昂和宰相李钰的一致支持,最终让陈王李成美成为名义上的唐朝皇太子。之所以说他的名义上的,那是因为还没来得及举办正规的皇太子册立典礼,唐文宗李昂就病重而逝。于是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集团抓住这个权力空白期,抢先拥立了唐文宗李昂的弟弟颖王李瀍为皇帝,也就是历史上的唐武宗李炎。唐武宗登基后,为了稳固皇位,在宦官集团的支持下赐死了参与皇太子执政的杨贤妃、李溶、李成美,参与拥立太子的宰相李钰、杨嗣复也被贬官夺权。
至此,唐文宗李昂晚年的皇太子之争才正式落下帷幕,也给历史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。这些未解之谜中,唐文宗李昂选陈王李成美为太子而引发的纷争,受到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关注。唐文宗李昂一直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皇帝,甚至被认为是唐朝中兴的希望。但是在唐文宗执政期间,唐朝不但没有中兴,反而陷入了激烈的政治斗争中。先有牛党和李党的激烈斗争,然后后宰相宋申锡谋反案,接着是震惊历史的甘露寺之变,到了晚年还有皇太子之争。如果说前几个政治斗争是朝廷各大派系争权夺利所为,那最后的皇太子之争与李昂息息相关了。
皇太子之争冲从皇太子李永的暴毙,到继任皇太子的选拔,都充满了政治斗争的成分,也让人感到非常的不解。就皇太子选拔的流程而言,唐文宗李昂和宰相李钰都违反了唐朝的礼法制度,这是让人非常不解的。而与李钰同为牛党的宰相杨嗣复,却和杨贤妃拥立了安王李溶。在同一个政治派系中,出现了两个皇太子的候选人,这也成为后世学者们讨论的焦点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笔者认为,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甘露寺之变后,宦官集团与唐文宗李昂、牛党、李党等政治派系之间的微妙关系,导致了皇位传承争夺日趋激烈的结果。
前文讲过,皇太子李永暴毙,其中就有牛党宰相杨嗣复暗中推动的结果。其中主要原因是李永倾向于李党,牛党为了保住既得利益,通过杨贤妃拥立安王李溶,以替代李永出任唐朝储君。因此在皇太子李永暴毙不久,杨贤妃就按照他和杨嗣复的约定推荐了李溶,却遭到了宰相李钰的反对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这是很多最为不解的疑问。因为李钰和杨嗣复都是牛党宰相,作为牛党的领袖在朝廷中党同伐异是基本操作,但是两人在皇太子拥立上却采取了不同的方向。一个拥立安王李溶,一个拥立陈王李成美。
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,出现这种牛党内部分裂的情况与杨嗣复的私人关系有关。唐武宗李炎后来就说过,杨嗣复力图通过拥立安王李溶才掌控朝政,让杨贤妃作为皇太后临朝听政。因为杨贤妃和杨嗣复是姑侄关系,这就给了杨家重走武则天之路的机会,这是一种典型的门阀政治复辟的现象。而安王李溶只是他们的傀儡皇帝,并不具备真正掌控国家的权力。在唐朝晚期,虽然牛党与李党长期处于斗争状态,但对门阀政治都是尽量避免的。尤其是武则天时代那种女主临朝的状态,作为士大夫代表代表的牛党集团也是强烈反对的。
因此当杨贤妃按照礼法推荐安王李溶为皇太弟时,牛党的宰相李钰第一个出来反对。而作为杨贤妃的同谋,杨嗣复则一言不发,这说明牛党内部政治上出现了极大的分歧。而拥立安王李溶的想法,不但李钰反对,唐文宗李昂也是反对的。从史书记载来看,李昂的反对从根本上看还是反对杨贤妃和杨嗣复。因为皇太子李永是在杨贤妃和杨嗣复的构陷下暴毙的,李昂对此也是非常后悔的。如果再允许这两人拥立的李溶当皇太弟,岂不是让他们的阴谋得逞?出于对儿子有所交代的感情用事,唐文宗李昂也不可能支持李溶当皇太弟。
除了安王李溶外,唐文宗李昂还有个弟弟是颖王李瀍,也就是后来的唐武宗李炎。但对于这个弟弟,唐文宗李昂从来就没有考虑过,甚至比较反感。其主要原因是,颖王李瀍与宦官集团和李党走得比较近,不太符合李昂的政治理念。李昂虽然是宦官集团和李党扶持起来的皇帝,但从登基开始就与这两大派系斗争,为此不惜支持牛党陷害李党首领李德裕,让朝廷中的牛李党争日趋激烈。后来他先后促使了宰相宋申锡、李训、郑注等人诛杀宦官集团,虽然在甘露寺之变中功亏一篑,但他反对宦官集团的政治意志还是比较坚决的。
因此在唐文宗李昂眼里,安王李溶和颖王李瀍都不会是他的继承人,所以他需要从远一些的皇族宗亲中寻找继承人。按照血缘寻找,更符合礼法制度的就只有唐敬宗李湛的几个儿子。最早李昂刚即位的时候,他就曾立郭李湛的长子晋王李普为皇太子,但因为李普夭折,才改立了自己的儿子李永。重新改立唐敬宗李湛的儿子为皇太子,从法理上来讲也是可行的,毕竟李湛也是皇帝。有意思的是,李昂没有选择李湛成年的儿子,选了最小的陈王李成美,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。按照无嫡立长的原则,李成美的哥哥也比他更有资格当皇太子。
从史书上来看,当时李湛应该还有四个儿子在世,分别为梁王李休复、襄王李执中、纪王李言扬和陈王李成美。其中纪王李言扬和陈王李成美是未成年,李言扬只有十六岁,李成美也只有十五岁,唐敬宗李湛被刺杀时他们还不到三岁。按照正常的继承规则,应该选择李湛成年的儿子来继承皇位。结果唐文宗李昂和宰相李钰商议后,选择了最小的陈王李成美,这让人感到非常不解。李成美还没成年,也没有执政能力,让他当皇帝,岂不是把皇权拱手让人?李昂的这一操作也引发了朝野的争议,直到他病逝这个争议也没有平息。
站在唐文宗李昂的角度,李成美也有很多可取之处。首先,李成美是唐敬宗李湛的儿子,李湛是死于宦官集团内斗之中,所以李成美不可能和宦官集团一条心。这样就与李昂一贯反宦官集团的政治理念相合,是可以托付的对象。其次,李成美母亲早逝,没有母族裹挟,不会出现强势的临朝听政的皇太后,也就不会出现安王李溶那种大权旁落的危机。第三,李成美是得到牛党李钰支持的,李钰可以作为顾命大臣的存在。牛党与宦官集团长期不和,李钰可以通过拥立李成美逐步从宦官首领仇士良手中夺回权力,再次掀起对宦官的战争。
可以说,在选择陈王李成美时,唐文宗李昂完全是从反击宦官集团仇士良的势力出发,也是为了让牛党在朝廷中的势力更加稳固。对于先倒宦,后削藩的政治路线,唐文宗李昂和牛党方面是有共识的,这与李党先削藩的路线截然相反。让唐敬宗李湛最小的儿子继承皇位,就是为了避免李党回归,防止牛党倒宦的政治路线被改变。实际上唐敬宗李湛之死就是选择了先削藩的路线,重用李党大臣,最终在牛党和宦官的勾结下被刺杀。因此李昂临终前的布置都是围绕牛党倒宦的操作展开的,也是想要一雪甘露寺之变的耻辱。
但唐文宗李昂的布置是非常天真的,因为他忽略了当时朝廷禁军的兵权在宦官集团仇士良手中。仇士良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牛党拥立李成美当皇帝,然后通过改朝换代重新掌握朝廷大权。甘露寺之变中宦官集团王守澄就死在牛党的李训手中,仇士良绝不可能步王守澄的后尘。
因此在李昂去世后,仇士良抢先发动政变,拥立了唐武宗李炎,一举扭转了李昂和李钰的策划。由于牛党没有兵权,对于仇士良的操作无可奈何,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李党回归,唐朝的牛李党争进入了新的斗争时期。同时李德裕的回归,也成为了唐朝中兴最后的救命稻草。
发布于:贵州省上一篇:华泰证券:关注具备增产降本能力、天然气业务增量的高分红能源龙头
下一篇:没有了
